無限風光在險峰——記2020珠峰高程測量氣象保障服務團隊
中國氣象報記者 查日 通訊員 張一
5月27日,當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山隊(簡稱“登山隊”)從峰頂傳來成功登頂的振奮消息時,在珠峰大本營指揮部焦急等待的人群中,前方預報服務團隊的羅布堅參、代華光兩位首席預報員相互擊掌,喜悅的心情溢于言表。
無限風光在險峰!1960年5月25日,中國登山隊首次從北坡登頂珠峰,中國人的足跡第一次留在了世界之巔。60年來,氣象服務與歷次珠峰重大活動一路同行,從未缺席。在人類珠峰北坡登頂60周年之際再測珠峰,氣象工作者再次迎難而上,提供強有力的保障服務。
氣象馳援,為沖頂添信心
“太不容易了!壓在心里幾天的大石頭終于落下了。”羅布堅參激動地說,“這次珠峰高程測量意義重大、舉世關注,氣象服務保障要求高、責任重、壓力大。我們集全部門之智、舉全部門之力,頂著壓力、克服困難,出色地完成了任務,交出了讓人滿意的氣象答卷。”
這次珠峰高程測量困難重重、一波三折。登山隊5月6日首次從大本營出發,原定于5月12日、22日兩次沖頂,均因天氣原因擱淺。如果再拖下去,珠峰一年之中最佳的登山季也將隨之結束。
“向西藏氣象部門求助吧!”關鍵時刻,2020珠峰測量登山前線指揮部總指揮王勇峰向西藏自治區氣象局發出支援請求。
克服困難上前線!5月23日,自治區氣象局選派羅布堅參、代華光兩名首席預報員和一名技術保障人員,隨同氣象應急指揮車奔赴珠峰大本營,緊急馳援登山隊。
“當時我倆心里的壓力非常大,因為珠峰天氣復雜多變,預報難度是很大的。”羅布堅參說,為了做好珠峰預報服務,他和代華光一路上沒有合過眼,反復查閱分析定日和珠峰區域歷年氣候資料和今年以來的各種氣象數據,抓緊做好預報服務的準備。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測量登頂成功后氣象服務團隊在珠峰大本營留影。圖/洛桑
5月23日傍晚,羅布堅參和代華光抵達海拔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
此時,第一次到珠峰大本營的代華光高原反應強烈,頭痛、惡心、呼吸困難。在大家的幫助下,他在帳篷里的簡易床上休息了一個多小時后才慢慢緩過來。
晚上9時,兩位預報員去指揮部對接服務工作。“這么晚了還過來,要不你們先休息,咱們明天再說吧?”看到兩位預報員的身體狀態不太好,王勇峰有些擔心。
“沒問題,我們能堅持,請相信我們。”代華光堅定地說。
“前兩次嘗試沖頂,都因天氣擱淺了,這次有了你們的強有力支援,極大地增強了我們登頂的信心!”王勇峰緊緊握著兩位預報員的手。
信任既是鼓勵,也是壓力。返回帳篷后,兩位預報員用面包和礦泉水簡單地充饑,不顧高原反應,立馬投入到工作中,分析觀測數據、查看衛星云圖、研判環流形勢,為次日與后方的遠程視頻會商做準備。
根據登山隊反映,降雪并不是影響沖項的主要氣象因素,大風才是大家最擔心的?墒侵榉鍏^域海拔最高的氣象站點在5200米的珠峰大本營,這以上的區域沒有氣象觀測設施,只能依靠距離大本營數十公里遠的定日縣氣象局的高空氣象觀測數據,而這些數據經過精準的分析才可參考。
“要克服一切困難,一定要做到精準預報,不然沖頂的最后‘天氣窗口’就沒有了。”兩位預報員不約而同想到一起。他們明白,一旦進入6月,季風將越來越活躍,珠峰一年之中最佳的登山季也將隨之結束。他們在帳篷里頂著寒冷連夜分析珠峰區域環流形勢,形成了未來幾天的初步預報結論,直至凌晨3時才睡下。
24日上午,兩位首席預報員拖著疲憊的身體,在應急車里與后方的自治區氣象臺進行第一次現場氣象視頻會商,在中央氣象臺珠峰區域氣象要素集合預報指導產品、風云四號氣象衛星產品等資料支撐下,上午10時,首份逐3小時登山氣象專報出爐:未來幾天,珠峰峰頂區域的風力不會太強。
精準預報,為沖頂做保障
“預報準確嗎?”王勇峰看著專報,焦急地詢問。
“應該沒有問題,會有一些降雪,但量級不會太大。從風速來看,我們認為24日出發沖頂比較適合。”羅布堅參回答。
“有了你們專業力量的意見,我們就有底氣了!”王勇峰決定,登山隊24日再出發,27日登頂。
24日下午,隊伍再次從前進營地出發。“有小雪”“間歇性的吹雪”“有風,但不大”……珠峰天氣實況信息不斷更新,從登山隊傳回珠峰大本營。此時,王勇峰很有信心,沒有再像前兩次沖頂時那樣焦慮不安,因為實況和預報服務團隊持續發布的預報結果相當吻合。
26日下午4時45分,登山隊安全抵達海拔8300米的突擊營地。此時,考驗兩位預報員的時刻才真正開始。指揮部需要27日凌晨至上午的精準天氣預報。
在反復查看GRAPES數值預報模式和風云四號氣象衛星云圖、參考中央氣象臺指導預報的基礎上,連夜與自治區氣象臺加密會商分析環流形勢,申請加密施放探空氣球……兩位首席預報員連夜奮戰,給出最終的判斷:27日凌晨至上午11時,海拔8000至9000米高空區域為多云間陰天,風速12至20米/秒。
5月10日,氣象保障服務人員在珠峰大本營進行高空探測保障服務演練。圖/洛桑
“只要風速不超過20米/秒,就是安全的。”羅布堅參說。
沖頂!根據天氣預報,27日凌晨2時10分,登山指揮部做出了沖頂的決定。上午11時整,登山測量隊8名隊員成功登頂。
消息傳來,指揮部里一片歡騰,所有人都在盡情擁抱,相互鼓掌慶祝!
“氣象保障就是我們沖頂階段最大的保障,精準的每3小時預報為成功沖頂提供了必要條件。感謝你們的辛勤付出!”王勇峰緊緊握住羅布堅參的手激動地說。此時,兩位預報員的臉上露出欣慰的笑容。
“珠峰地區海拔高、地形復雜,天氣變化非?。尤其是風,在一天內常出現‘小時級’變化。”代華光一邊揉著眼睛一邊氣喘吁吁地說,他從事預報業務十幾年,從來沒有像這次預報難度這么大、要求這么高、壓力這么大。不過好在,在中國氣象局和自治區氣象局的領導和關心下,在國家級業務單位的強有力支持下,終于圓滿完成了任務。
后方支持,為一線作支撐
成功的預報服務,離不開基礎數據的支撐。在這次精彩的預報保障服務背后,還有一支力量,就是由16名業務骨干組成的氣象探測保障服務隊。他們自5月7日進駐定日縣氣象局以來,每天兩次向登山隊提供珠峰北坡海拔6000米至9000米的溫、濕、風、壓等高空氣象數據,為登山隊沖頂測量提供數據支撐。
沖頂當天,為了提供更精細化的高空氣象數據服務,高空探測的頻率提高至每兩個小時一次,采集距地9000米以內各高度層氣象要素,成為現場預報服務的最直接依據。
“施放探空氣球時,需要架設高空探測設備,調試好儀器,一個人在電腦端操作,兩個人在跑道上合作施放氣球采集高空數據。”氣象探測保障服務隊隊長次旦桑珠說起此次探測的不同之處。在平常的業務工作中,如果因儀器造成的地面數據短暫缺測,可以補調上傳,但這次的要求是從施放的瞬間開始數據就必須準確無誤,保障壓力非常大。
沖頂成功的消息傳來后,他們顧不上休息,仍繼續多次施放高空探測氣球。“高空探測氣象資料,將應用于最終高程測量結果修正。”國測一大隊技術保障負責人陳真說,近一個月來,氣象工作人員為登山隊沖頂測量提供了連續、立體、準確、可靠的氣象數據服務,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連續工作非常辛苦。
在此次氣象服務保障過程中,還有一群年輕人,表現同樣惹眼,他們就是定日縣氣象局的10位“90后”。
5月8日,氣象保障服務人員在海拔5200 米的珠峰大本營無人自動氣象站校準觀測儀器、比對觀測數據。圖/洛桑
卓嘎,今年27歲,擔任定日縣氣象臺臺長。在這次保障服務中,無論是天氣會商、施放探空氣球,還是維護觀測設備,都能看到她不知疲倦的身影。
“以前更多關注的是珠峰大本營地面區域的預報,通過參加這次保障服務,開始關注珠峰高空氣象預報了。這是提升預報能力的好機會。”卓嘎信心滿滿地說。
巴頓,定日縣氣象局局長,已經在這里工作了25年,這是他第三次參與珠峰有關的重大氣象保障服務。“每次經歷,我都深切地感受到氣象現代化的進步和氣象服務能力的增強。”巴頓說,定日縣氣象局因1960年我國首次攀登珠峰而重建,在這個特殊的歷史節點上,他為再次參與珠峰高程測量氣象保障服務,感到無比自豪。
羅布堅參曾參加2008年北京奧運會火炬珠峰傳遞氣象保障服務任務,見證了氣象事業的發展變化。“12年過去了,我們的裝備、技術、能力都有了質的飛躍。與60年前相比,那更是不同。”羅布堅參說,60年前,珠峰區域沒有一個自動氣象站,氣象資料完全空白,F在,珠峰大本營周邊有三個自動氣象站,采用北斗衛星實時獲取數據。更值得自豪的是,這次保障服務使用的氣象儀器設備全部為國產,體現了我國氣象科技的進步,彰顯了氣象現代化建設的成果。
中國人攀登珠峰的60年,也是氣象保障服務攀登者的60年。60年來,西藏氣象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氣象保障服務人員也不斷更新換代。始終不變的,是大國氣象“準確、及時、創新、奉獻”的氣象精神,是西藏氣象人愛國、敬業、創新、團結、協作的精神,是“高海拔、高標準,缺氧氣、不缺志氣”的昂揚斗志!
聲明:中測網登載此文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加群提示:我們創建了全國32個省份的地方測繪群,旨在打造本地測繪同行交流圈,有需要請聯系管理員測小量(微信 cexiaoliang)進群,一人最多只能進入一個省份群,中介人員勿擾